傈僳族崇拜太阳,从古到今,集中和分散过的节日,十二个月有十个,最大的节日是阔时节,也就是自己的新年,人人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庆祝。
阔时节前,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节叫“针线节”,每年十月至冬月,家家户户的妇女走到一起,或山林,或高岗,或乡野,背风、平坦、温暖的地方,总之哪里有太阳哪里缝针线,为过阔时节以及下一年的日子做下衣饰的充分准备。
余荣秀近照
针线节开始了,叫“开针线”,大家带上吃的东西,聚到一起,祭过针线和太阳,细细祷告过后,便开始追着太阳,哪里暖和哪里绣缝。先缝老人的,再缝即将出嫁的新人的,之后缝娃娃的,最后才是自己的。缝制时,大家说说笑笑,互相学习,全神贯注。最怕的是剪坏了布,一刀下去下得不好,预示着来年不幸;若是被针戳到手出血,则预示红红火火,同时表示缝制之人上心,穿着的人倍觉温暖,舍不得送给他人。
永平傈僳族公主服
缝制两个月后,就要在阔时节上试新衣,被缝者穿上新衣,互相炫耀,得意洋洋。
当余荣秀说起阔时节和针线节,严谨而又有条理的介绍之余,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余荣秀是傈僳族,1949年出生,永平县水泄乡世兴村羊厩房人,高祖叫“妮契”(傈僳族语音译,意为像男人一样说得上话做得了主的女人),是缝绣能手,由她一手传给儿媳,也就是余荣秀的老祖太赵大妹。赵大妹高寿至100岁,余荣绣由她带大,自幼看着她裁衣绣花,耳熟能详,后来跟着奶奶李环妹和母亲何四妹学习,七八岁上三年级时,就会缝鞋子,可以说,傈僳族刺绣到她已是第五代传人。
割绣饰品
1979年中央民族学院(今天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余荣秀在永平县工作,曾28年任县委常委,2003年提前退休,2004年创办永平县傈僳族协会,致力于傈僳族民族文化收集、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后被评为刺绣绘制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据余荣秀介绍,傈僳族刺绣中,最具特色的是“割绣”,已有2000多年的传承历史,由傈僳族中余家祖先从中原东北至西北迂回大迁徙途中路经山东等地沿路传播,流传至今。
割绣《永平欢迎您》
割绣的原料有竹壳、硬布、五彩丝线(共五六十种)、各种型号的针等。备好料,按照面布夹硬垫布大致顺序包好绣品,根据设计和制作图案的图案配好线,就可以缝制了。缝制时,正反两面的针脚必须对齐,走针完全一样,差一点都不行。
正在刺绣的割绣绣品
缝完,用刀子将绣好的绣片割开,就出来两幅完全一样的绣品,割工比绣工更重要,一幅割绣如果绣好了但没割好,只能是废品。
之所以有这样两幅一模一样的割绣,据说古时候是为了让两个傈僳族的孩子都满意,一点儿都不厚此薄彼,不必争,相亲相爱。
《木莲花》,一件割开后两幅一模一样的割绣作品
傈僳族刺绣内容以日月星辰、花鸟鱼虫为主,刺绣主要用于服装、佩饰、祭贡的图腾,以及尼帕(占卜者)算出来这家人缺什么时,绣制好的挂件上。太阳月亮和星星,是帽饰上必须有的,且只能出现在帽子上,不能在衣服或裤子上;女装多有花卉;弩弓多在男衣上,而不能出现在裙子上。
傈僳族崇拜的太阳、月亮、星辰、刀等综合一体的割绣作品
将傈僳族世代崇拜的太阳、月亮、星辰、刀、弩、火、水综合为一体的绣制品,特别有意思的是帽子,首先层次分明,一眼就知道有几代人。如帽子有三层,表示她家生活着三代人;二是帽子上的刺绣尤其华丽,正面正中间有一大个金光闪闪的太阳,太阳里头有弩弓,弩弓的左边是三条江,右边是两座山;帽子的边缘挂满白色的满月,满月的外面垂饰着一串串代表星星的珠子。总之将傈僳族的服装饰品和缝绣技艺都融汇在里面了。
华丽的傈僳族帽子
在余荣秀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割绣,有粉色的木莲花,有展翅欲飞的五彩凤凰,有《永平欢迎您》的满绣,不过基于汉字分左右,因此两幅之中,有一幅的字刚好是反的。除了割绣,协会工作室还有包括四弦琴在内的傈僳族各种乐器、盛装和劳作装、各色帽子、以及古装,比如棕皮做的簑衣,竹子制的盔甲(刀子砍不进去),草裙,琳琅满目,可以说是傈僳族文化的微缩博物馆。
更有意义的是这些作品,曾应邀参加过各类省内外展览,受到国内、国际专家的青睐、好评。
傈僳族古装
在割绣传承方面,10多年来,余荣绣已经先后将傈僳族音乐、歌舞类同步,培训过2000多人次,并通过设计、绘制、传授,流水作业,带着学生们缝制出手机包、挎包、针线包、药香包之类既含有精美割绣,又符合现代人生活和审美情趣的挂件、摆件等生活用品。
2017年,大理州文化局在协会批准设立傈僳族割绣传习所,进行割绣传习。
割绣新产品——手机包
下步,余荣秀打算对内将傈僳文化传承继续抓好要“五进”活动,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培训更多的技艺人才,带动残疾人、贫困人口中的绣制艺术人才,投入割绣的绣制创意,融入艺术致富;对外则加大割绣的宣传力度,寻找投资人,将割绣+扶贫开发+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开发出富于文化品味的割绣产品,将割绣产业化,让它沿着古丝绸陆路走得更远。(文图/又凡 )
更新日期:2018-04-13